李玥欣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助力振兴乡村产业的建议》(第367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和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下,我市乡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在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乡村文化创先争优等方面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特别是达川区奋力推动城乡文化统筹协调发展,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首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区)。但是,从全市范围看,在注重乡村文脉传承、建立乡村文化自信、促进村民文化自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全市乡村文化建设实际,结合您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乡村文脉传承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文化繁荣计划、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计划和乡村文化振兴计划,持续强化全国(7处13个点)、省级(64处65个点)、市级(99处)、县级(22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4项国家级、30项省级、51项市级、19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利用。二是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2022年底以前完成《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编辑出版工作,2025年底以前全面完成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记录的各类档案和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传承工作。三是加强与各级宣传、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文联等部门的配合,每年举办一届“四川乡当潮 f 达州立潮头”魅力乡镇(村)竞演活动,指导建设一批省级和市级魅力文化乡镇(村)、乡村文化振兴样板乡镇(村)。四是积极配合方志、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做好《 c c c 县(乡)志(文化卷)》《农村文化年鉴》的编撰工作,让优秀乡村文化永续传承发展。
二、持续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加强巴文化的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利用、加快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抢抓乡村文化振兴机遇,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一是加强乡村文化的普查、研究、阐释和转化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彰显达州乡村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二是加强乡村文化能人、文化达人的发掘和保护,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省、市魅力乡村创建活动,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评选一批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评选命名10名乡村文化能人和10名美丽乡村文化代言人。三是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开展,广泛开展“千龙千狮闹新春”“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欢天喜地庆重阳”等重大节庆活动,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成届次举办乡村春晚,挖掘和遴选优秀乡村文艺节目参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全市民间文化艺术调演、民间文化技能大赛、农民丰收节展演,每年遴选推荐一批优秀乡村文艺节目参加国家、省、市群众文艺展(汇)演活动。四是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文化“结对帮扶”活动,每年组织全市文体旅广系统高级、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点对点免费指导,提升全市现有2300余支乡村群众文化队伍自我创作、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自我提升的能力和水平,力争每年新组建50支左右乡村特色群众文化队伍。五是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创先争优,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每三年推荐申报一批国家、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命名一批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大力促进村民文化自觉
在持续开展流动舞台进基层、巴渠大讲坛公益讲座、文化精品展览、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文化活动,切实加强乡土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同时,着力强化乡风文明引导,促进村民文化自觉。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发力:一是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巩固2021年5个省级、34个市级、141个县级样板村镇创建成果,2022年拟评选市级样板村镇30个。二是开展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采用“1 5 N”模式,加强对2021年以前已建成集文体活动、阅读科普、艺术鉴赏、传承体验、广电惠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心乡镇文化综合体的业务指导,2022年打造达川区石桥镇、宣汉县南坝镇和大竹县庙坝镇等3个省级试点和通川区凤北街道、达川区万家镇、万源市青花镇和达州高新区石板街道等4个市级试点。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突出“治”字当头,实施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全覆盖行动,推进村级五老调解会、红白理事会、道德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的建立,建立健全自治组织章程制度,发挥自治组织在培育村规民约、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上的引领作用。推广遵规守约积分管理制度,立足农村生活,以乡土为根基,以乡情为纽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尊老爱幼、守望相助、邻里和谐等优秀传统美德,支持广大村民成为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倡导者。做好“育”字文章,广泛凝聚道德力量,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激活“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庭院”“六评”(好公婆、好媳妇、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好干部)等细胞创建。创新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家规家训评选实践活动,鼓励干部群众争当家庭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开展思想道德星光行动,汇聚群众力量,寻访乡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常态开展推报评议和发布工作,挖掘善行、弘扬善美。联合媒体宣传一批农村模范代表,推广先进事迹,举办巡讲巡演。把握“融”字关键,统筹整合阵地资源。放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优势,办活动、开讲座,宣传理论、传递价值、培育乡村“新贤”。用好道德讲堂培育功能,定月定季推进活动,提升村民涵养。建好志愿服务站,吸纳心善、身勤、技高的村民投身志愿活动。跑活“挎包宣讲队”“文艺轻骑兵”等宣传队伍,鼓励村镇组建本土文化队伍,鼓励优秀村民投入宣讲,浸润精神文化田园。用活文化墙、文化院坝、文化广场等静态阵地,常态开设“文明新风”“好人榜”“红黑榜”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四、发展多元乡村文化产业
一是不断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出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措施,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障、人才支撑、融资支持、产销渠道等。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转化。切实加强宣汉徐鸭子、大竹观音豆干、黄麻造纸、二郎竹席、开江豆笋等一大批生产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保护,提升品牌价值和产业价值,加快推进渠县刘氏竹编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民俗文化类(如烧火龙、民间文艺创作表演、民族服饰制作销售等)的生产性转化,增加产业附加值。持续强化与商务部门的合作,成届次举办“巴山食荟”评选命名活动和申报“天府美食”品牌。三是推进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增加景区景点特色文化元素植入,引导、鼓励和扶持文化进景区景点,加强乡村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强化乡村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可观性强、实用性高的乡村旅游休闲及衍生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李玥欣委员,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市文化工作特别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诚挚欢迎您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乡村文化振兴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