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第296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品牌文化活动举办、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公共文化创先争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特别是达川区奋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统筹协调发展,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首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区)。但是,从全市范围看,也还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如您在《提案》中所提出的乡村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乡村文化设施不够完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相对匮乏等问题还客观存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一、关于“提倡规划先行,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问题
一是更加高度重视。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总体战略布局、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了财政支出预算。“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发力,以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达州市“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视发展规划(2021-2025)》、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计划、乡村文化振兴计划为契机,更加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2021年,全市认真落实公益性文体设施免费开放,下达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免费开放资金1856万元,下达广播电视户户通维护资金1228万元,争取全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4个,资金120万元。同时,通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县级应急广播平台等项目的建设维护,不断加强乡村文化活动载体建设。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持续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同时,在全市探索推广乡镇文化经费县管乡用,实行绩效管理,多干多拨、少干少拨,避免一刀切,以提高乡村文化经费使用效益,目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体旅游局已共同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待征求各县(市、区)意见后,印发实施。
三是提升设施建设。通过“十一五”以来的持续努力,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等文化体育设施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是,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不同程度被挪用(如将一楼排练厅改为便民服务中心、廉政食堂等),“建得起、守不住、转不动”问题比较突出。下一步,我们将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契机,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即: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尽快收回被挪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挥好乡镇公共文化阵地的作用;均衡布局和逐步更新村(乡镇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巩固广播“村村响”和电视“户户通”成果;推进条件较好的乡镇、村文化体育设施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融合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乡(镇)史馆、村史馆、农耕文化陈列馆、乡村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实现乡村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和文体旅游融合发展。
二、关于“激发本地力量,增强乡村文化自生能力”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提升阵地服务效能。全面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村(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错时延时免费开放要求,实行零门槛服务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健全服务项目,保证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持续补充更新乡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图书和学习用具,创造舒适的文化娱乐环境。
二是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队伍水平。截止2021年底,全市组建了2300余支各类乡村业余文化队伍和3500余人的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我局已连续7年组织全市具有中级、高级职称的文艺工作者进行结对帮扶,指导和培训乡村文化队伍、民间艺人,帮助提高文艺创作、文艺表演、技艺展示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今后,我们通过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计划、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计划、各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非遗”传承人培养、民间文化艺术调演等措施,进一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把热爱本土文化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推动全市每年新组建50支左右的乡村特色文化队伍。同时,进一步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持续提升乡村业余文艺队伍自我创作、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自我提升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乡村业余文化队伍的作用,利用农闲时间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三是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设施管理,认真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免费开放制度》《图书借阅制度》《文体器材保管使用制度》等,扩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覆盖面,夯实乡镇政府、村委会(乡镇社区居委会)管理本辖区文化设施、组织活动开展的主体责任。创新乡村文化活动管理方式,认真借鉴宜宾市巩县全域组建农民文化理事会的典型经验,积极推进农村组建相关文化协会、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引导乡村文化活动自我开展、自我约束、自我提升。
三、关于“提供更优服务,推动文化活动惠及村民”的问题
一是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13年以来,我市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文化活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单位)年均举办“流动舞台进基层”文化惠民演出1000余场、“巴渠大讲坛”公益讲座和文化精品展览各200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5000余场,各乡镇和村年均自发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惠民活动3600余场,个别村成届次举办了乡村春晚。“巴山文艺帐篷队”“巴山蒲公英”文化志愿服务团常年深入边远贫困山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中宣部和文旅部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2022年起,我们将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群众喜闻乐见的杂技、小品、魔术、谐剧等门类节目的创作,持续增加“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文化活动的总场次,重点向边远山区倾斜,把优秀文化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打造群众文化展示平台。按照每三年一届的总体安排,积极组织申报全国、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强非物质文体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举办民间文艺调演活动,为民间艺人、民间达人提供展示平台。以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为平台,遴选更多更好的本土乡村文化队伍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节目同台演出,促进我市乡村文化队伍创作表演水平整体提升。依托传统节庆,组织各县(市、区)举办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国庆等系列乡村文化活动,推动更多乡村举办乡村春晚。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一部署,持续开展“千龙千狮闹新春”“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活动,并选拔优秀队伍参加全省集中展演。
三是提升公共文化“云服务”水平。大力实施“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持续提升全市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站(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开辟更多更好的网上读书看报、艺术培训、艺术鉴赏、文化遗产展示、文化信息服务、线上互动等栏目。切实加强达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转化,力争每年数字化增量达到5TB以上,并通过互联网、云平台、PC端、公众号开放式传播,以实现达州优秀传统文化全民共享。不断增加各级图书馆的数字图书容量,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总量超过100TB,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大力推进全市图书通借通还,目前,我市正在抓紧推进市本级、通川区和达川区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工程,预计年底调试到位并正式运行,届时主城区公共图书馆和乡镇之间将实现图书共享、通借通还,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四、关于“强化价值观引导,促进道德文化水平提升”的问题
一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2021年,按照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创建工作,我市共评选县级样板村镇141个、市级样板村镇34个,创建省级样板村镇5个。下一步,重在落实《达州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动态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创建活动,对已获得荣誉称号的村镇的创建活动和创建质效进行监督管理和推荐晋级。
二是开展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活动。2021年,我市举办竞演活动8场,参演乡镇85个,向省上推介魅力乡镇12个,挖掘文化能人80余人。在全省集中汇演中,市委宣传部荣获优秀组织奖,大竹县月华镇“乡村女团”荣获十大乡土文化能人,大竹县月华镇、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宣汉县普光镇、万源市八台镇、通川区北山镇入围全省100个魅力乡镇,王义汇、郑承刚、苏小伦等入围全省100名乡土文化能人。今后,我们将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大巴文化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文化繁荣行动”的总体要求,持续推开展“魅力乡镇”竞演活动,培育更多的魅力乡镇,挖掘更多的乡土文化能人。
三是开展农村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行动。目前,全市农家书屋藏书保有量全部达到了1600册以上,包含政治、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等类别。下一步,在突出实用性、知识性、普及性原则基础上,重点对全市行政村开展出版物补充更新和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更新出版物中,国家目录出版物达到75%以上,省级目录出版物达到25%,其中保证新增儿童类和种植养殖类读物占比不低于30%。同时,依托农家书屋建设电子图书室,开展网上阅读;组织巴渠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7400场;举办“流动舞台进基层”文化惠民演出、“巴渠大讲坛”公益讲座、“文化精品展览”等文化活动,进一步向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倾斜,促进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四是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健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达州市文明村镇测评细则》。开展全国、省级、市级文明村镇(社区)培育申报工作,扎实推进县级文明村镇规划创建工作。2022年,拟规划申报全国文明村镇7个、省级文明村镇21个、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街道)145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社区)1600个。
五是持续开展“乡风文明十大行动”。按照《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市建立了村级五老调解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自治制度或公约。目前,全市已挂牌6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明观念宣讲会100余场,助力农村天价彩礼、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的整治工作。下一步,在开展村规民约培育行动中,将按照“户积分 个人积分”的原则,把遵守村规民约情况纳入评先推优考核依据,进一步强化乡村价值观引导,促进道德文化水平提升。
王飞委员,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文化工作特别是乡村文化设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诚挚欢迎您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献计献策。
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