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41号提案办理情况(A)的函

发布日期: 2024-08-30 17:06:27

彭赐芳委员:

你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041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建立健全民俗的保护清单”的建议

我们高度重视民俗保护清单的建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设,推动法门武术等6项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名录,我市省级非遗项目增至36个,正式公布达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个),进一步建强非遗市级名录规模,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1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36个,市级73个,县级138个。拥有国家级传承人2个,省级传承人34个,市级传承人50个、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14人,省级传习基地1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印发《关于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传承发展农耕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继续挖掘和保护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遴选一批有群众基础、带动能力强、产业开发潜力大的农村传统手工艺进行重点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企业、院所等在农村设立传统技艺工作展,目前全市共有23个项目纳入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

二、关于“注重提升民俗的文化内涵”的建议

依托我市丰厚的非遗资源,我局积极加快推动非遗内涵挖掘创新,大力创新非遗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一是加强巴渠河川剧艺术等传统剧目保护传承,收集优秀传统剧目保留名录,复排川剧折子戏《目连之母》寻子”“开荤两折,受到中央电视台邀请录制节目。二是加强创新创作,渠县三汇彩亭会传承人根据彩亭特点,设计制作了一批微型木偶彩亭工艺品,参加各种展览。达州市文化馆以真佛山文武学校优秀学生为班底,以省级非遗项目《巴渠童谣》为基本元素,精心打造的少儿舞蹈《细娃滚灯》获全省群星奖金奖。三是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针对陈规陋习等提出约束性、惩戒性措施和指导性标准规范,采取倡议书、农村坝坝会、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恶俗婚闹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

三、关于“展示民俗的传统文化魅力”的建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优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加强馆校合作共建,全市7个市县级博物馆与50余家中小学校签订馆校共建战略协议,设立中小学体验基地,引进专业活动策划团队,充分利用节庆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年均20余场次,惠及中小学生逾5万人次。依托流动博物馆,打造精品流动展览,组织开展巴文化主题流动展”“革命之路达州红色革命历史展等,走进中小学校和乡镇200余场次,举办巴渠大讲坛等文化讲座,播撒文化基因,取得良好社会影响。大力开展非遗民俗传承体验活动,利用春节、元九登高、元宵等节庆假日,举办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观彩亭盛会 f 游阙里賨都三汇彩亭会暨五一旅游季活动、“‘五一非遗进景区 f 文旅共融促发展系列活动等;组织安仁板凳龙等10余项非遗项目参加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同步开展系列非遗传承体验活动40余场次,吸引参观群众20万余人次,在全市掀起非遗保护的新热潮,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关于“重视弘扬民俗的队伍建设”的建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完善非遗保护相关工作制度,加快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发展。一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巴渠工匠培育计划。中共达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通知指出: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技艺,加快建立一支能够满足达州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大力推进巴渠工匠名城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遗文化人才申报达人计划 f 巴渠项目中的巴渠文艺菁英”“巴渠工匠项目。2023年,共评选出巴渠文艺菁英”3人、巴渠工匠”3人,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伟荣获巴渠工匠称号。已向入选的非遗文化人才发放达人英才卡,全面落实1526项精细化服务措施,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便捷出行、配偶就业、项目申报等各类服务,营造非遗文化人才良好发展环境。推荐达川区石桥镇法门武术第九代传承人姚德海、达州东部经开区安仁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仁板凳龙传承人谭显均、万源市古东关街道省级非遗项目巴山腰鼓传承人朱兴元等20人申报入选省级文化能人。二是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5万元的补助资金,加强工作室建设。唐本栋醪糟加工工作室被达州市人社局、财政局评选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刘嘉峰竹编工作室被四川省委组织部、人社厅、财政厅、经信委和科技厅评选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加快推进建立健全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组建达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专家库,组建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服务团,推动14名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35名代表性传承人纳入第四批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五、关于“开创民俗乡村振兴新机制”的建议

充分发挥非遗民俗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乡村非遗民俗品牌建设,成功申报非遗四川 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1个(四川大竹东柳醪糟),成功申报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1个(开江豆笋非遗工坊)。组织各县(市、区)遴选公布第一批县级非遗工坊(47个)。联合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开展完成达州市第一批非遗工坊遴选公布工作,经各县(市、区)推荐、专家评选审核,认定公布碑庙米豆腐等14个非遗工坊为达州市第一批非遗工坊。坚持非遗多元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建设渠县刘氏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业园、开江县非遗展示中心等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项目,作为万达开川渝合作共建重点项目,培育非遗 研学”“非遗 康养”“非遗 演艺”“非遗 文创”“非遗 民宿等市场潜力,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旅游目的地。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达州文旅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4830            



主办单位: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蜀ICP备05031156号 网站标识码:5117000026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