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欣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数字与文化产业融合,助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第444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和委员的监督支持下,我市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集约化、产业化,切实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并不断优化数字文化服务,有力助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强化领导,凝聚协同推进工作合力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探索成立推进数字文化战略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数字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研究印发了《达州市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工作方案》(达市委办〔2023〕56号),明确实施七大工程、十个重点项目的目标任务,并明确了任务分工、落实了责任单位,形成了上下一体、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加强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加强数字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引进,通过与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达州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不断为我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全面加强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等部门在数字文化方面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加强与市财政争取力度,加大对达州文化数据库、达州市文化大数据平台以及数字文化场馆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保障和支持力度。
二、精准对接,构建上下贯通服务平台
一是对接国家平台。加强向上对接,统一标准关联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从而汇入中华文化数据库。特别是公共文化方面国家和省公共文化云已有完善的服务平台和资源体系,市级层面要主动对接,探索搭建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二是延伸基层触角。加强县级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指导力度,加快县、乡两级公共文化单位数字化建设进程,推动基层文化服务数字化,逐步构建上下贯通的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三是统一技术标准。大力推进市县乡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坚持采取统一技术规范、服务标准进行建设,实现对上对下有效兼容,推动数字文化建设一体贯通。
三、有效整合,完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一是加速推动数字资源转化。加快推进我市巴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传统民俗文化的资源采集和数字化转化进程,充分整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数字资源,形成海量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二是大力整合各类平台。通过建立市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整合数字馆、官方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数字平台,形成集约化一体化的展示和服务平台。三是全面统筹各方力量。加强数字文化建设的技术、设备、人才、经费等方面统筹力度,集中力量推进建设平台、整合数据、提供服务。
四、合理布局,强化数字文化服务功能
一是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重点推动图书通借通还、在线文化培训、线上文博展陈等数字文化服务,实现足不出户体验数字文化服务。二是惠民活动数字化。探索将文艺演出、精品节目、非遗表演、美术作品等文化作品数字化,通过视频展示、VR体验、H5交互等形式推送展示文化作品500余件,开展线上文化活动50余场。三是推动基层服务数字化。充分整合县、乡镇和村(社)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有效利用党员电教、智慧旅游、图书馆(室)等数字资源,实现教育培训、文化旅游、智能服务等功能。
五、创新突破,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推动数字资源市场化。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依托现有文化设施,拓展数字文化消费应用新场景,打造巴文化数字体验、非遗民俗3D展示等各类体验场景10余处,探索平台化、集成化、场景化的有偿服务类型,推动数字文化市场化。二是培育数字文化领军企业。培育数字文化领军企业,加大数字文化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数字文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大力引进华强方特等数字文化龙头企业,整合各方资源,培育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市场主体。三是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园。在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园区,预计用地1000亩。依托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探索建立达州数字文化产业园,采取“园中园”的方式推进数字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通过创新数字文化产业新生态,鼓励数字文化技术应用开发,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达州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4年7月5日